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包括重庆市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成都、自贡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此开启。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2年,重庆和四川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2023年重点任务》正式印发。
截至2022年底,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为9874.50万人,经济总量为7.8万亿元,人均GDP水平为7.9万元;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产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建设的4个万亿级产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建设背景
纵向来看,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横向来看,《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
中国四大地区中,成渝是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地区。
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6万亿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2014年,成渝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9%,2018年这一比例已经提升至6.6%左右。
涵盖城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
自贡,川南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圈南部中心城市,享"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美食之府"之美誉。管理自流井、贡井、大安、沿滩四区和荣县、富顺两县,为四川省辖地级市,自贡于1990年筹建汇东新区(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四川省现有的四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内江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域内西汉首设资中县,东汉划出资中县以南地域设汉安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辖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市、资中县、威远县、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幅员面积5384.8平方公里,总人口402.8万。
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处于川、滇、黔三省接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地带。地跨北纬27°50′~29°16′、东经103°36′~105°20′。市境东邻泸州市,南接云南昭通市,西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北靠自贡市,东西最大横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50.4千米,全市辖区面积13283平方千米。
泸州位于四川省东南,东与重庆市和贵州省接壤,南与贵州省连界,西与云南省和四川省宜宾市、自贡市相连,北接四川省内江市和重庆市。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泸州市,下辖市中区和泸县、纳溪县、合江县。
发展沿革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此开启。
2020年4月15日,重庆市委五届八次全会通过了《重庆市委关于立足“四个优势”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将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2020年7月16日,四川日报刊发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全文。《决定》明确,培育壮大四川七大区域中心城市,分别是四川宜宾、达州、绵阳、德阳、乐山、泸州、南充。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当前中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成渝经济区东北部城市群、川南城市群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规划纲要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根据规划纲要,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规划纲要共12章,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9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
2021年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根据《规划》,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着力构建对外运输“一张网”,打造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推动出行“同城待遇”、安检一体化票制多样化等。到2025年,成渝地区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到2035年,将全面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21年12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的通知,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实现重庆、成都“双核”间1小时通达。
2021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的通知,目标到2025年,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到2035年,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2022年02月22日,民航局印发《关于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5方面的任务举措,将着力打造中国民航发展第四级。
2022年5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42个市(区、县),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围。推动重庆市、四川省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2023年2月,据四川省政府网站,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区域内市场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商品要素资源流动更加顺畅,市场制度规则基本统一,市场监管协作更加有力,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明显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基本实现,为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2023年5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改革开放专项工作组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2023年重点任务》。
2023年6月8日,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泸州)党工委、管委会成立大会举行。
截至2023年5月底,2023年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已开工230个,累计完成投资8417.7亿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项目等。
2023年6月26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举行成果发布会在重庆市璧山区召开。
2023年以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加快推进一体化建设,重庆、四川两地共同推动“一网通办、一码就诊、一卡畅行”。截至2023年6月,包括养老保险转接、公积金互认互贷等311项政务服务事项,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实现跨省市“全域通办”。
发展意义
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探索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合作事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事项
第一批
2021年1月,第一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事项正式发布,明确在2021年底前,推动实施以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为重点的便捷生活行动,同步建立便捷生活事项清单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
第二批
2021年11月消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第二批)征求意见稿》日前发布,涉及交通、身份认证、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九大方面29项具体举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事项计划在2022年底前实施到位。其中:
交通通信方面,包括推进川渝高铁动车乘车证件电子化、推进公交客运便利化、推进通信一体化等;
身份认证方面,包括推进居住证互通互认等;
就业社保方面,包括推进参保证明互查互认、推进社保卡跨区域服务等。
教育文化方面,包括推进建设教育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川渝阅读一卡通等;医疗健康方面,包括扩大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病种、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
住房保障方面,包括推进公积金跨区域异地缴存使用、推进公租房共建共享等;
生产经营方面,包括推进车辆转入地直接办理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手续等;
绿色低碳方面,包括推进共享低碳生活方式等;
应急救援便捷行动方面,包括推进毗邻地区报警一体化处置机制建立等。
取消长途费
2021年12月1日零时起,四川、重庆正式取消川渝两地间座机通话长途费,实现全国首例跨省级行政区域固定电话通信资费一体化。
声明:本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